我家的住房與夢想

發(fā)布時間:2019年10月21日
來源:天門網(wǎng)
打?。?span id="printapp">
字體:

◇鐘鳴

 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,我出生在江漢平原一個倚靠漢江的小村莊。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,我們家歷經(jīng)四代,每代人對住房的夢想各不相同。祖輩夢想土屋中有“寒夜里的一張床”,父輩希望房子安穩(wěn)結實是“風雨中的一堵墻”,我們講究小區(qū)綠化靜逸是“小城里的闔家歡”,下一代,他們筑夢廳室闊境敞亮是“都市里的軒朗居”。跳躍的住房夢,永遠伴隨著祖國的脈搏,祖國越來越強,夢想也越來越美。

  聽我爹爹(爺爺)講,上世紀五十年代,我們家蓋了半間土屋,告別了“天當被地當床”的日子。雖然小土屋擋不了風霜雪雨,但他們從內(nèi)心感激黨帶來的翻身解放。后來,農(nóng)村組建合作社互助組,成立人民公社,生產(chǎn)隊年年有分紅,生活水平也逐年提高。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,我們家改建了三間低矮的磚木房。在這三間磚木房里,姑媽姑姑先后出嫁,父母也生養(yǎng)了我們。于是,低矮的磚木房是我們幼時的“樂園”,白天,大人們上工去了,我和弟妹們摸著屋角墻角學走路或在禾場上玩“滾地”的游戲,夜晚,擠在堂屋后面小套間的床上嬉笑打鬧。無憂無慮中,粗茶淡飯以及小院里的桐油桌椅、屋里的板磚托床養(yǎng)大了幼年的我們。

  家鄉(xiāng)的楝樹綠了黃,黃了又綠。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初,小叔要結婚就和我們分了家,屋就拆分了一間,父親用蘆竹做成曬墊擋在那半邊只有柱沒有墻的地方。到了夏夜,天太熱,房間里是無法安身的,我們就把竹床搬到屋外禾場,支上蚊帳。露天里數(shù)著星星,媽媽給我們搖著扇子。在這樣的搖扇下,我們做了一個美夢,夢見自己住進了“冬暖夏涼”新居。后來,父親種了幾分地的生姜,賣了一百多元,把透風的半邊墻補上了,再后來家里私底下做柳編加工賺錢,加蓋了三個小間。改革開放后,我們家做漁網(wǎng)加工,一盞油燈下,大人和小孩子邊編織漁網(wǎng)邊聽父親講著三國和水滸。斯是陋室,滿屋生輝。沒幾年,我們家成了村里的“萬元戶”。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,我家在原臺基上建造了杉木梁柱有一丈八尺八高的、俗稱“八大八”的三間瓦房,房屋十根柱頭落地,一根穿板貫通。父親講,為了“八大八”的夢,備木料用了三年,備磚瓦用了兩年,房屋建成后當時在村里首屈一指。在這個“豪宅”里,我和弟弟先后結婚,妹妹也出嫁了。父親一輩子也終于圓了住結實房子的“夢”。不過,我們在“八大八”只住了十多年,進入千禧之年,弟弟弟媳就推倒建造了磚混結構的農(nóng)家小樓,在這棟小樓里侄女幸福地出閣。

  現(xiàn)在,在城里擁有一套商品房成了我們這一代人的追求。我1990年參加工作時,住的是鎮(zhèn)里的職工單元。后來進城調到一家單位,分了一套80平米的舊單元。2003年,我和愛人停薪留職,南下廣東。愛人很快找到一份美容產(chǎn)品師的工作安定下來,我則一直在求職的路上跳“舞”……2007年,得益于我們在河背村的那個電話亭的轉讓費和打工掙的錢,得益于兄妹親人的資助,我們集資30多萬在廣東做了“二房東”。離開天門多年,出門在外漂,心里總有一種無根的感覺。有一天看了別人轉發(fā)的《如果可以我們一起回天門》,這種愿望更加強烈:2011年,終于在天門城區(qū)買房安了家。前后的陽臺,被打造成了種滿幸福樹的露臺,通透寬敞的四房,收藏了我們?nèi)胰说膲粝搿?/p>

  風雨幾十年,房和夢,一路走來。我家房子的變遷,只是千千萬萬中國農(nóng)村家庭的一個縮影,一個寫真。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,感恩之心溢于言表:沒有國哪有家,沒有紅星照耀中國,哪有夢想照進現(xiàn)實!

掃描二維碼
在您的設備上瀏覽本頁

網(wǎng)站簡介廣告服務標識說明聯(lián)系方式法律聲明建議投訴